沈帥青:佳節忌劈酒 量力而為最重要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7/12/20 00:3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本港「劈酒」文化愈趨嚴重,尤其紮根年輕社群,除增加患癌風險,更令意外橫生。聖誕將至,市民少不免於派對聚會飲酒作樂,此時更應謹慎,免得得一時貪杯,樂極生悲。

衛生署昨日特意呼籲市民在聖誕新年期間,切勿過量飲酒;又駁斥坊間眾多謬誤,如適量飲酒可以暖身,實情是血管擴張溫暖來去匆匆,嚴重者更可致低溫症及死亡。

常有人以為可靠解酒藥暢飲,香港營養師協會會長林思為直指,它只可減慢酒精吸收,無助分解,反讓人誤信經已解酒,飲得更多。駕車時飲用再多的茶水都無法降低體內酒精濃度,目前亦尚無任何方法可讓人快速醒酒。

過去屢有研究顯示淺酎可造福身心,甚至指紅酒的抗氧化物或可防癌,惟署方強調凡是含酒精的飲品皆可致癌,更不存在所謂「安全飲酒水平」。

本港暴飲之風愈趨嚴重,年輕人尤甚。據衞生署的行為風險因素監測,過去十多年長期不足1成成年港人於受訪一個月前曾暴飲(數小時飲喝罐或杯酒),但最近兩次(2014、16年)已倍增至約2成,單計男性更已超過3成。

酗酒往往從小受身邊人耳濡目染養成。署方調查顯示,66.7%每月暴飲一次或以上的人士皆在18歲前飲第一口酒,反映家長或未能正視兒童受慫恿飲酒所承受的傷害。耶魯大學2009年有研究指,青少年即使僅偶然豪飲,已足以傷害大腦發育,削弱信息傳播機制。

據科研組織CACI,20至30歲年輕女性豪飲14個酒精單位(每單位等同250毫升啤酒)後,或有2星期面容憔悴,40歲或以上更需4星期來恢復面容;男性處理酒精的功能略好,但仍需約1星期恢復。

但難得過時過節,可否稍為放縱自己?巴茲和倫敦醫學院講師Patrick Kennedy表示,人體短期內可承受大量酒精侵害,但以斬樹作比喻,斬一下未必有事,斬得越多便會崩塌,經常暴飲的傷害無法彌補。

港府數據反映,單是2012年已有35名18歲以下人士因暴飲而導致精神和行為障礙,不少人亦曾因此鬧事、遇溺、從高處墮下,甚至猝死。

佳節無酒不歡,飲酒時應嘗試減輕傷害,如應避免混合酒精類飲品,現成斷片酒或自行混合烈酒及能量飲品,亦容易亢奮,不知不覺攝取大量酒精。公眾亦須切忌飲酒時進食高鹽小食,以免因口渴飲得更多。

英國公共健康組織(PHA)表示,堅持不被灌酒,是防止「斷片」箇中關鍵,若已感到醉意,應及時拒絕再喝。學會拒絕,不止是大時大節年輕人的自保良方,往後的人生路同樣裨益不絕。

佳節飲酒要點

  • 視乎體重,身體約需1小時處理每個酒精單位(約大半罐啤酒),凍水浴、咖啡皆無法令人變得清醒
  • 一杯啤酒(568毫升)、大杯紅酒(250毫升)及兩份伏特加(80毫升)同有2.8單位酒精,一樣醉人,喝得愈快愈易醉
  • 宜先進食碳水化合物及脂肪,可跟解酒丸一樣減慢酒精吸收,但切記它無法減少吸收
  • 派對期間,每喝完一杯酒,先轉喝水或果汁,以助控制血液酒精濃度
  • 汽水會加快酒精吸收速度,含咖啡因的斷片酒亦令人有清醒的錯覺,最終超標攝取酒精
  • 男性(62%)身體含水量高於女性(52%),較能稀釋同量的酒精,且因酵素差別比女性少受酒精影響
  • 酒精降低自制能力且不飽肚,單是一大杯紅酒已有200卡路里,甜酒、雞尾酒更加胖
  • 深色酒類發酵時會產生同屬物(Congeners),可刺激血管及腦組織,加劇宿醉
  • 露筍、雞蛋、香蕉皆可紓緩宿醉徵狀,飲水和運動飲品則可補充因酒精流失的水份

撰文 : 沈帥青